[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历史(新教材90分钟)答案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历史(新教材90分钟)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九师联盟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百师联盟高三冲刺卷二历史
    2、百师联盟2024高三冲刺卷一历史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创新发展联盟高二阶段检测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祖考”“先祖”“亚祖”“文祖”“父”“子”“子孙”这些男性称谓的出现,表明当时血缘宗法关系受到重视,故选A项;B项的“家天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男性称谓,故排除C项;这些男性称谓的出现,不能表明西周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故排除项。2.C【解析】西周把礼乐制度渗透到政治领域,对行礼时间、场所站位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有利于规范贵族秩序,从而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西周时期,尚未产生儒家思想,故排除A项;西周礼乐制度是针对贵族而设立的,百姓并不包括在内,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西周礼乐制度延续了殷商的社会规范,故排除D项。3.C【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国君全部称王,而“王”之前是周王的专有称谓,故这一变化反映了周王权威的下降,故选C项;战国之前,中国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故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B项的宗法体制崩溃,不符合战国时期史实,故排除B项;当时依然存在贵族政治,故排除D项。4.D【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各国时期君主纷纷约束宗族势力,并将权力下放给客卿,这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衰落,官僚政治的形成,社会呈现出转型趋势,故选D项;战国时期,分封制日益崩溃,而不是稳固,故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日益崩溃,不等于当时宗法血缘退出历史舞台,故排除B项;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遭到打击,但不等于其不复存在,故排除C项。5.D【解析】据材料可知,《绎山刻石X琅琊台刻石》的内容都是在彰显秦朝统一的功绩,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不是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故排除。6.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等信息可知,司马迁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残暴,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只是其中一部分,均排除。7.B【解析】汉初统治者以“孝治”取代秦朝的“尚威”,结合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巩固汉朝的统治,故选B项;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学,推崇无为而治,故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8.B【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中国古代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9.A【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前赵政权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管理采取不同的机构和方式,这表明当时前赵政权借鉴汉族官制,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尊祖敬宗的观念,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儒家思想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正统”意识,故排除D项。10.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中期以后,科举制判文内容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指事不实、说理不通、泛泛而论向内容具体明白、接近实用转变,这一变化表明当时政府选官日益务实,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信息是科举制试卷判文的变化,并没有增加选官方式,故得不出当时人才选拔方式日益多元,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文学创作氛围,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判文日益实用,而不是注重程式,故排除D项。11.A【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后期中枢决策权转移到翰林院和枢密院,六部的权力被侵夺,唐前期那种中书草诏、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体制逐渐解体,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唐后期中枢决策体制的变化,但是不能证明宦官掌握最高中枢权力,故排除B项;唐后期,三省体制逐渐被翰林院和枢密院所取代,是由于皇帝控制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比控制三省宰相更容易一些,更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排除C项;翰林学士掌握草诏权不能证明士大夫政治的形成,故排除D项。12.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处理国家大事,君主须与辛相商议,然后才能推行。台谏可以驳回不当的决策,这反映出宋代君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选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制约,而不是君权强化,故排除A项;B项的“君权与相权实现均衡”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D项。【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2-02-341B·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