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2~2023学年度八年级综合素养评估(四) R-PGZX B化学答案

河南省2022~2023学年度八年级综合素养评估(四) R-PGZX B化学答案,九师联盟答案网已经编辑汇总了河南省2022~2023学年度八年级综合素养评估(四) R-PGZX B化学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九师联盟答案请关注九师联盟答案网。

12形成图示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空气质量【答案】B【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可知,该地太阳辐射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由于受海陆位置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我国总体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会影响太阳辐射,受降水影响,年太阳辐射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所以影响该地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13.Q处河流大拐弯形成的原因是A.流速缓慢,河流摆荡B.受山脉阻挡,河流绕行C,地势平坦,河曲发育D.河流泛滥后,取道低地【答案】B【解析】Q处形成大转弯是因为黄河流经该地受山脉阻挡,河流绕行;若Q处地形平坦,流速缓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侧蚀作用强,河曲发育,该河段应出现多次弯曲,与材料不符;河流泛溢后,取道低地不一定会出现大转弯。14.下列对P河段两岸崖壁天然“浮雕”形成过程的推测,最合理的是A.沉积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C.流水侵蚀→风力沉积→风力侵蚀D.沉积作用→风力侵蚀→流水侵蚀【答案】A【解析】观察图可知,P河段两岸悬崖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因此应是先由黄河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再由地壳抬升及流水的下蚀作用,逐渐露出水面,再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故“浮雕”的形成过程依次经历了沉积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10.下列关于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外力侵蚀B.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固结成岩→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拾升→外力侵蚀D.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答案】C【解析】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为红色的砂砾岩,为沉积岩,首先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沉积之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红色的砂砾岩层,之后因地壳抬升,节理发育,最后受外力进一步侵蚀形成各种形态,所以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应该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11.下列关于园区内很多地貌景观只露出“腰身”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顶平缓,光照强,土壤保水性差B.“腰身”热量条件不足,植物易遭破坏而死亡C.山麓土壤肥沃,水分充足D.相对高度大,岩石风化差异显著【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材料及图示,可以知道只露“腰身”是因为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山顶地区地形平缓,土层较山腰厚,保水性较强;“腰身”即中间部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山麓地区土壤深厚,土壤保水性好,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广西丹霞地貌所在地区相对高度较低,岩石风化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