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模拟调研卷LLY(一)1语文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模拟调研卷LLY(一)1语文答案,九师联盟答案网已经编辑汇总了2023年全国高考·模拟调研卷LLY(一)1语文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九师联盟答案请关注九师联盟答案网。

17.示例:1864一1894年间,民主一词不断出现,含义较多,主要指向民主政体,但总体数量不多,增长缓慢,人们对民主问题不大关注(或民主观念尚未被接受)。这与西方思想刚刚传入、“师夷长技”主要侧重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及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早期维新派的出现有关。1895一1900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迅速增加,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含义主要是人民权利、民主政体和民选领袖,表明人们较为关注民主问题(或民主观念逐渐被接受),但对民主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这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的思想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有关。1901一1908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其含义集中在人民权利和民主政体,“民之主”的传统观念已被放弃,表明人们极其关注民主问题。这与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蒙思想宣传有关。1909一1914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明显下降,并出现较大起伏,人们对民主政体的关注远超过人民权利。这与民主政体初建、北洋军阀操纵政权、民主有名无实的政局有关。对民主问题关注程度和民主内涵的变化体现了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民主制度的艰辛探索,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15分)【解析】本题是历史解读题,首先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依据材料中表格以及数轴图可分成四个时间段进行说明,第一个阶段从“1864一1894年”以及民主出现,总体数量不多,增长缓慢的角度说明并分析原因;第二阶段从“1895一1900年”以及民主出现第一个高峰并从维新变法角度说明;第三阶段从“1901一1908年”以及民主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并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因素说明;第四阶段从“1909一1914年”以及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明显下降并从北洋军阀统治角度说明即可;最后加一句总结性语言来说明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

16.(1)注意:两者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新科状元的命运《申报》作为新闻报刊时效性强,但使用时要注意其政治倾向;《民国笔记合集》是时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两则史料在使用时要同其他史料进行互证。(10分)(2)联系:材料一反映民间为1895年的新科状元举行隆重庆典,尊崇科举制度的现象。19世纪末维新派变革科举、培养新式人才的思想并未被大多数士人所接受,科举制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材料二反映晚清末期状元命运的没落。19世纪末,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成长,西学东渐,状元的没落以及废除科举制度是晚清时代的必然结果,科举考试不再是获得官职的唯一途径,知识分子逐渐摆脱封建官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束缚,向西方学习,不断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状元的命运是时代发展对科举制度的影响。(15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1895年,四川人骆成骧摘取乙未科状元桂冠,四川人士莫不引为荣耀”“摘自《申报》”等信息可知,材料一摘自《申报》,该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因此该报作为新闻报刊,所发表内容时效性强,但具体使用时要注意政治倾向和立场,应与其他形式的史料相互印证使用;根据材料二“光绪一朝,所取状元皆不得意。陈冕早逝,黄思永以无罪陷狱,昭雪后亦不得大用”“摘自辜鸿铭等《民国笔记合集》”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内容摘自辜鸿铭等人的著作,体现了民国时期的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但具体使用时注意材料内容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使用。(2)根据材料一“1895年,四川人骆成骧摘取乙未科状元桂冠…骆成骧衣锦还乡,先会同乡”“坐轿上被红几满,俨如本埠之行亲,迎礼者皆诧为未曾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体现了民间为1895年的新科状元举行隆重庆典,说明这时期很多人仍以科举取士为荣,科举制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虽然在19世纪末掀起向西方学习的各种救亡图存的运动,但培养新式人才的思想并未被大多数士人所接受。根据材料二“光绪一朝,所取状元皆不得意”“唯张謇以经营实业起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晚清末期状元皆不得意,其命运皆没落的现象;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强,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同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状元的没落以及废除科举制度是晚清时代的必然结果: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增多,科举考试不再是获得官职的唯一途径: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知识分子逐渐摆脱封建官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束缚,向西方学习,不断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